农业杀虫剂是以农业病虫害为针对目标的农药,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面貌,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、产量和农产品品质,曾被认为是20世纪农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之一。
20世纪40年代以前,人们所使用的杀虫剂,一般仅含有天然植物、矿物和无机化合物成分,杀虫效力较低,但对环境的破坏力也较小;地二次世界大战带来化学科技的大发展,二战结束后,随军工技术发展起来的化学科技迅速“军转民”,推动了有机合成杀虫剂的大普及,令化学杀虫的效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,杀虫剂一度成为各国农业生产部门和农民的最爱,是否普及杀虫剂,杀虫剂单位施用的多少,一度甚至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尺。
然而渐渐有人发觉,有机合成杀虫剂在高效灭虫的同时,也对人体健康构成伤害,并对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污染,甚至破坏了所施用地区的生态。1962年,美国科学家蕾切尔.卡逊发表了其代表作《寂静的春天》,系统分析了杀虫剂对环境的破坏,甚至称“前所未有的是,如今人类从胎儿至死亡,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危险的化学杀虫剂”。从而掀起了杀虫剂大讨论。
支持普及杀虫剂者指出,杀虫剂对人类贡献巨大,如美国土豆产量自1945年的每公顷10.4吨提升到1966年的24.3吨,很大程度上要拜普遍适用杀虫剂所致;而著名的农药滴滴涕则通过杀灭害虫和病毒,对控制全球范围内疟疾传播起到决定性作用,世界卫生大会的资料显示,自战后至1972年,37个国家因普及滴滴涕而消灭了疟疾,另80个国家疟疾发病率大幅下降,因此英国首相丘吉尔将滴滴涕称为“神药”。